黄玲 彝族,昭通籍作家。中国作协会员,云南民族大学教授。出版作品多部,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“骏马奖”等奖项。现居昆明。
书画作品入选多次展览及专集,为有关单位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。
一个冬日黄昏,法兰西的灰色天空下,我面对巴黎圣母院广场上的巴黎原点茫然所失,那是欧罗巴人、甚至是19世纪世界文化的原点,而我的文化原点在哪里呢?在异国它乡,有人问我故乡在哪里,我的回答两个字:中国,在北京有人问我同样问题时,我同样两个字:云南,而在昆明生活多年,这样问我的人更多,我的回答仍是两个字:昭通。同是两个字,区域不断缩小,重量却不断增大。
吕翼:彝族,昭通日报社总编辑。在《人民文学》《民族文学》《中国作家》《大家》《青年作家》《雨花》等发表小说
胡永坚 ,70后,生于云南昭通。种过地,当过乡村教师,现供职于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。
曾子芙 90后,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研究生。
光阴似流水,许多往事都已淡去,就如繁花凋谢一般。可唯有一幅画面定格脑海,并随着时光越来越清晰,那就是父亲的背影。我是一名住校生,因为家远,半个学期也就回家两三次。我的爸爸是打工人潮中的一员,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乐观,所以只能漂泊在外,为生计奔走。因为识字少的缘故,爸爸只能做一些体力活,一年至多回家两次。我用着几千元的全屏手机,他用的是几十元就能买到的老年机;我穿着不算名贵但崭新的衣服,他常年穿的是几件破旧衬衫;我每天在学校里生活无忧,他却要加班到很晚,甚至顾不上吃饭……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他,
地名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,借以识别地球和宇宙间各种自然地理实体不同位置、范围、形状和特征而共同的约定的名称。地名包含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,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:“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,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自我辉煌;记录了战争、疾病、浩劫与磨难;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;记录了自
fc8
环境的变化,有着丰富的历史、地理、语言、经济、民族、社会等内涵,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,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。”
昭通市巧家县曾经有一座木期古城。但是,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方区域划分的更替,也就不知所踪,以至于多种说法并存。
许思鼎 云南镇雄人,昭通市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退休工程师。
任继敏 昭通学院教授,云南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。
段才良 1998年生于昭通盐津,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,昭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在每年的三四月份,九岭山上的草儿绿了,还有早开的小花像捉迷藏似的,藏在结缕草身后,只是偶尔会随着暖暖的南风露一下笑脸,然后又弯下腰藏了起来。
苹果,水果之王。我国栽培历史悠久,昭通种植有近80 年历史,现有苹果50 余万亩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,多数人都与苹果有缘,都有许多与苹果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。当然,我也不例外。1981 年,我考入神秘笔架山前的大关县一中读高中,认识苹果也是从读大关一中开始的。学校后面是碧绿的翠屏山,对面是名山笔架山,隔墙是名寺翠华寺,四周就是大片大片的苹果林。肥沃的土地分布在缓坡上。这个生产队的群众就用石头打起石台地,长排长排的,整齐有序。台地最适合树木生长,不知道从何时起,这个生产队就在石台地里种上了苹果树。
在外工作的父亲为解决孩子们吃水果难的问题,决定自己种植。他留心观察,觉得我们村庄的海拔适合种植苹果。不知他从哪里弄到几株昭通苹果树苗栽在房前的菜园子里,将树根处的土筑结实,挑了几木桶水浇在树下,吩咐我们看管好,就匆匆忙忙走了,他工作的供销社在几十公里外。最初,想到父亲种植的树会结出硕大甜蜜的果实,我们几弟兄还真地用心守护,不让猪羊靠近。但是,一年两年过去了,没有见到苹果树开出一朵花结出一个果实,性急贪玩的我们先是怀疑这树会不会开花结果,接下来是把树都忘了。只是,父亲回来的时候,会抚摸着苹果树被猪
屋漏偏逢连夜雨,深夜的山林里处处让人毛骨悚然,黑夜吞噬的除了周围的茅草还有鸟叫虫鸣。“这个鬼地方,怎么一点信号也没有,你知道这是哪里吗?”唐北南问道。“太黑了,树林又深,路也没有,我都搞不清楚了,就往山下走吧,找一个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叫人来接我们。”赵支书有点尴尬地说
“李小小,你认真想一想,你现在不读书在这里打荞子,辛辛苦苦一年,能卖到多少钱?再想想你的父母,你是想他们以后七八十岁了还这么辛苦
fc8
的种地吗?不读书,你种地能养活你的父母?以后成家了你能养活你的子女吗?”
小泉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父亲在他4岁时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去世,剩下母亲崔文妹拉扯兄弟几个长大。小泉是家里的老四,患有眼疾,一只眼睛能勉强观察环境,另一只近乎失明。但他求学的欲望非常强烈,他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。小泉还有一个兄弟小友(化名)在伍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上四年级。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庄稼、喂养牲畜以及低保。2018年,他母亲认识了继父王崇贵,为一家人找了个依靠,但继父也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庄稼人,经常因为家庭琐事和其母亲争吵。
杨明清听说之后,耐心地告诉孩子:“孩子,咱不能打人,更不能打奶奶啊!奶奶这么大岁数,每天给你洗衣做饭,照顾你,关心你,我们应该感激她们,应该爱她们……”杨明清耐心地讲解着,劝说着。可能真诚感动了孩子,孩子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着,虽然杨明清几乎听不懂,但他听清了一个字:“好!”